top of page

青葉文學部
門外挺立的一樹,一本愛說故事的和風生活小誌


【澳洲有座「廟街二十三號」】
澳洲藝術家Joshua Smith最近以廟街為主題製作的1:20唐樓微縮模型 “23 Temple Street”。簡單一個門牌號,原來承載著一份舊區情意結。


【視之發覺|居港法藉攝影師的《法國五月》】
從小在法國巴黎長大的Romain,來港後執起相機,四出遊走,捕捉抬頭仰視的幕幕風景。「對我來說,天空代表著希望。」香港,仰望更好嗎?


【前面有樂|小巴水牌手寫書法】
「當時只有我一個人寫,門外輪候的小巴車隊一度排到去街尾!」每次話當年,手寫小巴牌師傅麥錦生(麥生)都會提到1984-86年全線小巴改裝空調系統,為小巴水牌生意最好的輝煌時期,言談間不免流露職人的自豪感。


【紙紮大藝術家|寶華札作傳人】
歐陽秉志師傅(阿志)並非只是一位紙紮品技師,作為深水埗50年老店「寶華札作」的第二代傳人,他以新一代的思維和角度重新審視紙紮的價值和定位。


【女攝影師的隨意眼界|專訪 Topaz Leung】
「近年流行把畫面裡頭的所有東西就排列得整整齊齊,對準Grib線,合符格律平衡,是為美。」個性使然,女攝影師Topaz在拍攝上亦樂於隨性。


【同「侷住」這片土地|專訪本地攝影師 Benny Lam】
「希望政府和大眾反思人的尊嚴和社會公義。」本地攝影師 Benny Lam 去年的「侷住」攝影展令人印象深刻,歷來的創作都是圍繞基層生活面貌。


【香港.攝谷|解構攝影業的30 + 30】
此攝谷不同彼渋谷。一字之差,不見人流如鯽的東京商圈,卻雲集香港最頂尖的專業攝影師及各大國際級相機品牌,一同揭秘時下最創新的攝影器材和技巧,並在昔日的拍攝聖地清水灣電影製片廠,輕談本地攝影業界的前世今生。


【筆桿上的菠蘿油】
過往但凡提到香港風情,外國人總會取材維港夜景、山頂纜車等等,今次施德樓為香港專門店成立一週年慶誌而設計的「飲食文化」紀念文具系列明顯來得更貼地。設計師特別抽選「茶餐廳」、「街頭小食」及「茶樓」三大港式元素,大玩集體回憶和地方文化。


【音樂人專訪】林奕匡:Work hard and work with your heart.
男孩與男人之間的分水嶺,並非是法律上定義的十八歲,而是三十。三十與十八之間的最大分別,在於歷練與洗禮。思緒沉澱下來,單從眼神就能透現出一個人的強大、堅定與溫柔。走過高山與低谷,現年三十一歲的林奕匡 (Phil) 接連迎來處男個唱和婚姻大事,霎時間,昔日高歌奮鬥的小伙子已準備邁向人


【《彩色複印》:生活の備忘】
「 紙上記載的,是生活的備忘、是存在的憑證。」回憶不可複製,但承載回憶的紙本可以。兩個男生,二十八歲,挑選二十八張珍藏的紙品單據,節錄人生中二十八個段落,透過手繪複製悉數重現。驀然回首,再微不足道的,已成為最重要的小事;看不透的得失,也在歲月流逝中浮現出答案。彩色複印,是一代人對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