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侷住」這片土地|專訪本地攝影師 Benny Lam】
- 1chiki aoba
- Jul 3, 2017
- 2 min read
參展攝影師 漫談香港攝影的 30+/-

1. 去年的「侷住」展覽令人印象深刻,歷來的創作都是圍繞基層生活面貌?
本來我是廣告美術設計出身的,從事攝影以來,令我有感廣告和攝影其實互相關連,兩者都透過美感和畫面呈現來傳達創作人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要有敏銳的時代觸覺,社會攝影就是我對香港社會的觀察和反思,希望政府和大眾反思人的尊嚴和社會公義。

我很高興去年「侷住」的相片冊獲媒體選為年度最佳人權書藉。此外,我亦曾拍攝過香港精神病患者這個群眾,記錄他們生活的無奈和不幸,以及主流媒體鮮有報導,他們在逆境中奮鬥求存的故事。

Benny Lam HKIPP成員
致力用攝影揭示本港邊緣社群的境況,從繁華到邊緣,從商業到公益
捕捉城市中不被看見的風景,紀錄「被隱形」的社群的生命瞬間。


2. 從事民生攝影帶給你甚麼跟過往不一樣的體會?
取鏡的角度往往是攝影師最需要思量的部份,因為這直接影響到觀眾了解事件的立場和角度。猶記得我在拍攝「侷住」系列中一輯關於棺材房的相片時,環境非常狹窄,根本不能從高空取全景拍攝,於是我決定把相機置放在居民的胸前,以第一身的角度來記錄身處於棺材房內的困窘不適,讓觀眾切身體會這個反常病態的居住問題。

3. 今年攝.谷以「30+30」為主題?過去三十年香港攝影界有甚麼變改?
提到時代變改,不可不提後製技術的改良,令相片成品愈趨細緻和立體。但其實過去30年不單相片本質上有所進步,連拍攝文化亦經歷了一番巨變。由以往用菲林,沙龍相片大行其道,至今日人人隨手都能拍照,Snap Shots即時就能分享至世界各地。

4. 未來30年的攝影業界環境如何有利新晉攝影師發展?
新一代的攝影師從小就接觸到鏡頭,熟能生巧;而互聯網上亦充滿著各地大師的精湛作品,浸淫在這股蓬勃的攝影文化下,相信更有利新人開闢攝影視野和發展路向。

Text: 一樹
Photo: HKIPP、Benny Lam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