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共居|新型共居住宅「書匯」空降油尖旺區
- 1chiki aoba
- Oct 17, 2017
- 5 min read

2017年,單身獨居不再是成家立室的無奈替代,對很多人來說,一個人的自由天地才是深思熟慮過後選擇的理想生活模式。言則,居住就只有單數與眾數兩個極端嗎?有沒有可能在保持私人空間的同時,建立和睦的鄰舍關係,共享居住資源?答案是有的,而且正透過嶄新的「共居」模式一一實現。快將於旺角落成的新型共居住宅「書匯」,積極嘗試在地產霸權的夾縫中發掘另一種居住可能性,一場獨處與共居的社區營造實驗,快將在喧鬧的油尖旺區發生。
↑ 插畫師Natalie 為書匯一樓公共空間進行繪畫佈置,負責其他樓層的畫師風格各異,有Graffiti亦有黑白寫實風,正好契合各家房客、各有不同的共居特質。

「孤獨,是我們現有居住環境造成的結果。」──美國建築師 Grace Kim

有溫度的地方才叫家/
中秋將至,親朋戚友月下聚首一堂,少不免更新一下彼此近況。「甚麼時候結婚?有計劃買樓嗎?」香港地,磚頭比金還要來得保值,然而人人都買樓,難道又真的人人都想買樓?
「很多人聽到共居,都會問那即是Share House?與陌生人夾租分攤成本?其實共居除了可以解決租金高昂的問題外,更重要的是與居住的社區產生連結,拓展生活圈以外的社群,為住地帶來硬件以外的溫度和意義。」共居住宅書匯的創辦人Keith出身於建築設計,昔日在大學社堂的住宿經驗改變了他對居住環境的理解。執業建築規劃多年,他的團隊銳意活化使用率低的城市空間,從設計上、思維上、模式上緩和水深火熱的居住問題。

書匯提供三款不同種類的宿位,包括單人床、雙人床和雙層床,宿生可按其需求和預算而作出選擇。除了個人的起居空間,住客亦可享用每層的共用空間和天台花園作休憩與聯誼。
租金攤勻 苦樂與共/
「我們對共居的期望是:We Build, You Create. 」每每提到共居,大家都會想到硬件上的成本攤分,付出更少、得到更多,達至雙贏。Keith就認為,共居應該存在Give & Take(施與受)兩方面。
「住客來到這兒,會為這兒帶來甚麼新氣象,人與人之間會產生甚麼化學作用,從而營造出甚麼樣的一個社區,這些都需要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創造的。」書匯講金亦講心,出租與否不是價高者得,應徵者還要書面介紹自己的個性、興趣和理念。Keith尤其強調社群貢獻,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住客必須百般武藝傾囊相授,但既然參與得這個大家庭,在能力範圍內為這個居住地出一分力,無分身份你我,大家有福同享,有禍同當,才能一磚一瓦地構築起社區歸屬感。

「令我們意外的是,不少應徵者並非單純為了慳錢而來,而是看中我們的理念,希望重拾昔日在外國宿舍或舊式屋邨體驗過的鄰舍情懷。」建立一個地標,像磁力一般吸引理念相近的人慕名而來,共同創造新型知性社區,類近的發展企劃,近年在歐美、台灣和日本等地相繼冒起。書匯本月正式於旺角落成,但有關這個地方的故事,也許才剛剛啟開序幕。

Keith Wong Synergy 創辦人 香港註冊工程師。創立Synergy的建築設計團隊,銳意活化使用率低的空間,向年青人推廣「共用空間平台」概念。

藝文帶入社區/
書匯為Synergy繼紅磡SynBOXHostel後第二期共居項目企劃,今次選址油尖旺區,除了貫徹接近城中心和大學校網的原則外,亦希望能加入文藝元素,打入文青市場。「油尖旺給我的感覺很熱鬧,如果你細心留意這個社區,其實會發現這兒充滿著蓬勃的文化藝術氣息。」油麻地的Kubrick書店、電影中心、旺角成行成市的樓上咖啡廳,還有一系列手作工作坊和小店,假若這些休閒好去處都離你住點不過十分鐘路程,年青人又怎會不愛上自己的社區?
另外,Keith邀請了五位香港插畫師為書匯每層的共同空間繪畫佈置,之後亦會推行漂書活動,用意是將本土藝文意識帶入住地,從細節上塑造這個共居空間的個性和質感。剛從加拿大回流的Natalie為創作畫師之一,從小就在外國長大,她對香港的所有事情都感到陌生又好奇,是以揀選了油尖旺的橫街窄巷為主題,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她眼中的書匯社區地圖,狀甚似台灣近年流行的文藝旅遊地圖,想必令在地人也會有另一番的嶄新體會。

6:4黃金比例/
獨處與共居,一個人就不想被打擾,要社交就要犧牲私人空間,兩者看似水火不容,中間的界線應該如何拿捏呢?Keith的團隊主張6:4黃金比例,每一層都必定預留四成公共休憩空間,確保住客都有一定程度的接觸面和交流空間,與人相處亦是共居的一大課題!

相見好,同住難?
書匯應徵者之一的Nicole曾經在日本體驗過共居而一試難忘,故毅然決定「離家出走」,尋找切合個人理念的香港共居模式。或有人問,租客素未謀面,假若遇著火星撞地球怎麼辦?Keith笑言他們參考了大學社堂模式,設有一位Community Manager(社堂主任),負責處理一切資源分配和人際糾紛。
「其實選擇得共居的人都會相對開明寬容,我們很多住客都是知識分子,大家都理性,在有和而不同的共識。倒是有次,有位信奉穆斯林的租客每日都會定時進行拜禮,結果構成了其他宗教信徒的困擾,文化衝突最難分難解!」Keith不忘補充,文化各異有時會造成衝突,但亦因而造就前所未有的交流,這些都是很多人不惜去世界各地環遊也希望獲得的寶貴相處體驗,正是共居的可能性之一。

書匯
英文名The Bibliotheque源自法文中的 “Library”,故每層都設有不同文化主題,包括設計、時裝、烹飪、運動及電影。為宿生提供平台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交流知識與分享生活的所見所聞。
地址:旺角市區登打士街10 - 12號和東安街50號 總面積:逾13,000平方呎|宿位:166個
各地共居提案/
香港有書匯這種新興住宅,讓我們來看看外國的共居例子吧。

玖樓 台北
由一群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年輕人組成。成立短時間內就累積近千封的入住申請,至今發展至13個空間、高峰期容許超過70位室友居住,室友自五湖四海。目標是透過共同居住修補彼此的生活,重新建立對家的想像。

大桐共宅 西環
透過共居模式改變目前的房屋環境,為年輕人創造除公屋、買私樓與租劏房以外的第四可能性。對象為月入1.2萬至1.5萬元、並可負擔4,000至6,000元租金的80後和90後。

hus24 瑞典
位於古城區的Hus 24為瑞典最早的共居計劃。這兒滙聚不同界別的創意人才,一屋13人有工程師、牙醫、攝影師、商業顧問等,飯局、走廊間的隨意對話,都可以是創意來源。創辦人lisa認為主動選擇分享居住空間的生活方式,就是共居與分租(Flatsharing)的分別。
MP#574 – Living TEXT: 一樹 PHOTO: Nick、網絡圖片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