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有樂|小巴水牌手寫書法】
- 1chiki aoba
- Jul 4, 2017
- 5 min read

「當時只有我一個人寫,門外輪候的小巴車隊一度排到去街尾!」每次話當年,手寫小巴牌師傅麥錦生(麥生)都會提到1984-86年全線小巴改裝空調系統,為小巴水牌生意最好的輝煌時期,言談間不免流露職人的自豪感。書法手藝跟著時代轉型變革,開拓出新的客製化路線。散客訂單搞鬼創新,讓麥生認識了很多以前從未聽過的潮語。云云字詞中,有熱血、有戲謔、有情懷,他還是最喜歡「前面有樂」。「坐過小巴的人都會記得這句說話,落字換成樂事,又可以有新的理解。」

這年頭,誰還會手寫字
隨麥生步入店內,一牆的小巴水牌隨即映入眼簾,有傳統的油尖旺地名,亦有不少新興的客製化潮語,一時間分不清是商舖還是藝術品陳列室。「最近上門的都是慕名而來的遊客。小巴水牌愈寫愈少了,反而多了學生來下訂單。」訪問期間,不時就有客人上門取貨,大多是手持相機的年輕人。麥生笑說平日也不覺得店舖如此熱鬧,手藝獲得新一代的賞識和支持,他多次謙稱:「靚是絕對說不上,亦不敢自稱為書法家。」一個書寫了四十多年的老師傅,無需任何藝術名銜的加許,能夠每日為社區提筆揮毫,早已知足常樂。
冒昧邀請麥生為我們示範書法。執筆之際,師傅頓時架起眼鏡,屏息靜氣,仔細凝視每一撇一劃的落墨。街上仍然喧鬧,店內卻肅然靜穆。「這塊不行,有靜電,油墨會化開。」未幾,麥生突然解除狀態,開腔說明膠板若有靜電會干擾筆跡,必須先用酒清消毒,逐一擦拭乾淨。靜電與手抹,一個不起眼的細節,大概就是上一代老師傅對品質堅持的最佳佐證。問到物色接班人,麥生認為社會風氣時移世易,要找到有潛質的書法家不難,難在手寫文化大勢已去。「這年頭,還有誰會想賣字為生?」

麥生透露最近接了一張訂單,需要重複書寫一組詞語一百五十次,而且客戶指定要麥生親自手寫。「重複書寫固然會沉悶,但亦很高興有人仍然會珍視手寫字。」早在八十年代,麥生經已購入一台美國製的字型印刷機,能夠把麥生的字體量產印刷,一用就用了三十多年。隨著科技進步,麥生最近亦建立了小巴水牌手寫字的Font (數碼字體),能廣泛應用於文宣設計。儘管一切都走向數據化,但麥生仍然堅持繼續手寫,「每次手寫,都不能做到一式一樣,唯獨這點絕對不會被機器取代。」

想知小巴水牌有多受歡迎?就連日本人都趨之若鶩!麥生說有次日本記者登門造訪,事後引來大批日本遊客專誠來港選購作紀念品,原來是在當地以「香港の仕事人」之名上了報。

香港人寫繁體字
習字人自有種執著,麥生雖然不受肘於傳統書法格律,但這麼多年多,一直都沒有放棄過繁體字。「以簡體寫不出毛筆字的,字好像站不穩,感覺殘缺。」麥生從小就對書法情有獨鍾,練字練字,除了講求筆法秀麗,更要了解文字的源由。「繁體字是從象形文字演變出來,每個形態、部首都承載著古人遺留下來的語意美學,故事不能只說一半。」

港式毛筆實用變奏
曾經有台灣朋友問過我,為何觀塘有時寫作「官」,有時又寫成「觀」,分別在哪?這個問題,大概連香港人也沒多少懂得回答,從小就看著紅VAN長大,我們分得清這些異體字,卻鮮有深究箇中原因。「小巴水牌最重要是清晰易看,讓乘客離遠就能一眼看清目的地。觀字筆劃多,為免造成混亂,就把觀塘寫成官塘,一直沿用至今。」
麥生說,這是坊間一直流傳的說法,而事實上,之所以寫成官字,同時亦有真實的歷史淵源。「早於北宋,觀塘一帶其實是一個鹽場,由縣內鎮守的鹽官主理,名為官富場。民間約定俗成,鹽田散失,倒是留了個官字至今。」所謂手寫字牌,麥生認為不單是將地名複製貼上,同時亦需要做點功課,了解一地的文化脈絡,從而勾畫出不虛之真名。

字不可重筆,話不可亂傳
麥生以粗體楷書起家,演變至今天的小巴招牌字體,其實已經自成一派。就以寫法為例,縱然是再簡單的一個地名,麥生都會先構想字型、空間擺法,穩健下筆。唯油性顏料不如墨彩凝固,偶有散漫出界,就需要抹去偏枝,重筆再寫。「書法家嚴守字不可重筆之律,但小巴招牌採用鮮明耐用的油性顏料,紅藍色要飽和易看,即使是重筆也要確保色澤均勻。」

字花暗藏哲學
「截小巴」可以說是香港人的本土身份認證,隨手隨停,見字上車,司機與乘客默契一致,論盡全球也不見類似的乘車制度。麥生指出,在設計小巴水牌時,經已考慮到如何讓乘客輕易從一街小巴群中辨識出適合的路線。「水牌看起來物料簡單,其實有明確的設計方針。較醒目的紅字是終點站,英文字及中途站則會用藍色,顏色使用搶眼的正紅藍,膠板亦防水耐用。店內就有一塊用了三十多年的水牌,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手藝的封存與異化
本地文化現在面臨最大的困境,相信是兩代人的手藝斷層。麥生寫近半世紀,練得一手好字,最不捨的,是看著技藝從此失傳。「收徒弟很講緣分!現在有開班授課,但大多都只是興趣性質學一兩堂。即使有潛質的,也不一定走回我的舊路。」過程中,麥生多次提到紅Van在他的人生中擔當重要角色,紅Van末落,也就意味著水牌手寫字在馬路上快將退役。「有時我會想,如果我當初是寫地盤廣告字,也就沒有現在這麼多故事了。」

手藝的去留往往都取決於市場,今日小巴風光不再,水牌字體卻煉成香港文化,吸引遊客購買作伴手禮,開闢出新的生存空間,麥生誠言自己亦始料不及。「現在小巴膠牌只佔公司收入一成左右,其他都是來自紀念品和客製訂單,算是延續了這門技藝。」 王家衛電影名言遍野,在《東邪西毒》中就有這樣的一句:「當有些事情你無法得到時,你惟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記。」手寫招牌字,何去何從?假如真的找不到繼承人,麥生表明沒有強求之意,他修讀設計出身的女兒最近就為這門手藝成立網站,把鐵劃銀勾之氣魄永久封存。

現在麥生每週都會教授獨門書法,地舖一層偶爾就會由商舖化身成私墊,桃李滿門。

學生練習用的筆插,乃師父自製的小道具。油墨顏料難洗,每次寫完都要泡浸回松節油中,防止筆頭乾旱風化。


Info: 巧佳廣告製作有限公司 地址:油麻地炮台街39號閣樓 電話:2780 0763
mp553_GoLocal>4PP TEXT:一樹 PHOTO:Billy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