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青葉文學部
門外挺立的一樹,一本愛說故事的和風生活小誌


【Art-Reborn Festival 2017】
災難迫使我們分開,災難亦將我們拉在一起。今年夏天舉辦的大型藝文活動 “Art-Reborn Festival”,選址東北宮城的石卷市,正是311大地震中受災最嚴重的沿海城市。今次藝術、音樂、文化、美食和導賞共冶一爐,理念很簡單:救災扶危無需苦口苦面,真夏將至,就讓我們以日劇中常見


【書山圖書館|依山而讀】
台灣北投圖書館和日本武雄市圖書館就向來是旅客必訪的景點。最近撰寫荷蘭文化專題,無意中讓我發現到一座書山圖書館!書山圖書館(Book Mountain Library)由建築事務所MVRDV設計,座落於荷蘭鹿特丹的Spijkenisse廣場附近。


【筆桿上的菠蘿油】
過往但凡提到香港風情,外國人總會取材維港夜景、山頂纜車等等,今次施德樓為香港專門店成立一週年慶誌而設計的「飲食文化」紀念文具系列明顯來得更貼地。設計師特別抽選「茶餐廳」、「街頭小食」及「茶樓」三大港式元素,大玩集體回憶和地方文化。


【《那一年,我17》影評:青春五誦】
《那一年,我17》是一部使人回憶、發問的電影。「我那經已遠去的17歲是怎樣過的?我的少年時代,有如同戲中角色般轟烈的青春闕歌嗎?」電影今日上映,儘管話題一直都圍繞著袁澧林(Angela)身上,但其實這部由澳門年青女導演陳雅莉執導的青春片並無特定主角,青春、成長與音樂,難道不是我們


【世界音樂,始於Handpan】
上月富德樓開放日,誤闖The Interzone Collective的新音樂室,竟讓我再度看見Handpan的身影。由《大港開唱》、《Clockenflap》、《草民音樂會》到剛過去的《香港電影金像獎》,我們可以看到主打世界音樂的Interzone Collective,正逐漸


【《彩色複印》:生活の備忘】
「 紙上記載的,是生活的備忘、是存在的憑證。」回憶不可複製,但承載回憶的紙本可以。兩個男生,二十八歲,挑選二十八張珍藏的紙品單據,節錄人生中二十八個段落,透過手繪複製悉數重現。驀然回首,再微不足道的,已成為最重要的小事;看不透的得失,也在歲月流逝中浮現出答案。彩色複印,是一代人對


【小確幸以外,我們慢活】
「聽說香港的生活節奏很快,其實近年台北也開始急促起來。由攝影跳到書法,因為寫毛筆字不能快,無論思考或表達的過程也跟著慢下來,不慌不忙,不徐不疾。」快門太快,小禎決意慢條斯理,感受一筆一劃的創作過程,以一句話來思念這一夜。


【施德樓紀念企劃 「港式飲食文化」文具】
去年施德樓正式進駐灣仔利東街,為慶祝首間專門店登陸香港一週年,品牌特別設計出三款以「飲食文化」為主題的紀念鉛筆套裝,將限量1,250套發售,賣完即止。


【荷蘭電影節2017 - 光影中的風車之國】
一知半解的狀態最教人心癢癢,暫時未有機會親身前往荷蘭朝聖的話,不妨借戲止癮。本年度荷蘭電影節的精選作品名單經已釋出,光影中建構的風車之國,與你想像的又有甚麼不同嗎?


【是古非今:台灣藝術家玩轉古畫】
羅馬人抽扭蛋、歐洲農民開辦流水宴、傳統廟會湧現中古庶民,同樣有著古典優雅的畫風,繪畫的卻是跳Tone穿越的奇趣畫面。你懷疑自己的眼球出錯,這卻不是惡搞二創,而是台灣藝術家盧昉的拿手戲:出古入今,玩轉古畫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