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17》影評:青春五誦】
- 1chiki aoba
- Jun 16, 2017
- 4 min read

《那一年,我17》是一部使人回憶、發問的電影。「我那經已遠去的17歲是怎樣過的?我的少年時代,有如同戲中角色般轟烈的青春闕歌嗎?」電影今日上映,儘管坊間的話題一直都圍繞著首次擔正的袁澧林(Angela)身上,但其實這部由澳門年青女導演陳雅莉執導的青春片並無特定主角,青春、成長與音樂,難道不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故事?

《那一年,我17》
導演:陳雅莉
主演:袁澧林、彭永琛、吳崇銘、李任燊、馬曼莉
現已上映

一.17歲那日不要臉
「每個人的17歲也許不盡相同,但共通點一定是無聊!」無聊只因無聊,無分個性作風,年輕時誰都會對世事抱有期待。大無畏,於是甚麼都可以「玩餐飽」。電影大膽以17歲那短短365天為題,不是要提供答案,而是向已經長大成人的一眾社會人開放設問:「你還記得17歲那年的你嗎?」
電影中,袁澧林、阿King及李任燊等年青演員穿上校服,重返青澀那些年。17歲這個符號,對他們來說亦有著獨特意義。「法律上,18歲代表長大成人,可以做很多以前做不到的事,同時亦標誌著我們不再年輕,要為自己的將來和人生負責。」

Callstar的阿King打趣地說:「拾柒歲的重點,在於柒(笑)。如果你笑我們戲中很幼稚,我們就成功了。」

澳門新晉導演 陳雅莉
導演陳雅莉憶述,17歲時渴望成長,同時亦懼怕成長。權利陪隨著責任而來,小孩一夜長大,回過頭來,正是人生中反思自省最深的一個時期。
「有場戲在學校球場,尚未埋位時,演員們穿著校服打波解悶,結果引來副校長驅趕,一班大細路雞飛狗走,好笑又青春!」因為拍攝,讓這群年輕電影人一嚐青春不死的難忘滋味。

二.再見同學會
電影分雙線敘事,一條從校園回憶切入,另一條則講述各人步入社會後漸行漸遠,終有一天因緣份而重聚,卻發現此情不再,夢想、友誼、青春,逐一在營營役役的生活中退場。陳雅莉以自身經歷為藍本創作,特別加入現代和過去兩個時代的對比,旨在引起大家對歲月神偷的感懷與共鳴。
「在學時,同學間見面是理所當然。出社會後,各自關注的議題不一樣,縱然不捨,終需分道揚鑣。」這份都市人的孤寂,就在一場突如其來的同學會上爆發。

電影講述眾人重遇舊友,憶起追尋夢想的少年時代,相信每個觀眾都會有所共鳴。

三.女神變惡霸
Angela常被美名為文青女神,今次就破格由女神變惡霸,在戲中飾演班中的小惡魔,透過欺負別人來建立威信。「真實的我,與戲中的角色張可妮很相似,個性爽朗,口直心快。偶爾欺負他人的舉動,也許是為了掩飾自己的弱點,心腸其實不壞。」
首度擔正就是主演青春電影,Angela有感來得合時,正好趁年輕來為青春寫下紀錄。「當學生時根本不會思前想後,憑著一份衝勁就已經做了,那種奮不顧身尤其可貴。」大人們常說要顧全大局、安穩至上,Angela認為成長意味著失去青春的單純和率性。

四.港澳合拍
《那一年,我17》由港澳兩地合拍,陳雅莉作為導演,關注成品之餘,亦多次提到一班幕後功臣。「大家說電影出現了很多新臉孔,其實幕後支援拍攝的,亦是一班初入行的澳門年輕人。」不說不知,澳門其實並沒有電影學院,之所以能成就一部劇情長片,靠的就是心中那團火。
「一套電影若然成功了,人們能記下來的往往是主創以及演員,其他人呢?則鮮有觀眾記得。有時候看畢電影後,片尾字幕漸出,便是觀眾離場之時。」陳雅莉特別在網上撰文,一切功勞和榮耀,應屬台前幕後一同共享。兩批對電影業充滿熱情的年輕人,因為這一部電影而走在一起,所謂合拍,也可以是一拍即合。

陳雅莉坦言,《那一年,我17》是低成本製作,台前幕後因為理念一致而聚頭,打成一片。

五.此記澳門動盪時
香港人對澳門的理解,絕大部份都來自賭場、酒店等吃喝玩蒲點,入場觀影前,可能要先放下這些既有印象。電影以1999年澳門回歸為時代背景,雖沒有直接談及政局,卻一直穿插充滿時代特色的生活段落,側映出交接時期不可回避的種種變遷。「99年回歸,我的印象是移民潮、學校開始有普通話老師、葡國人相繼返鄉、他們會稱呼自己的爸爸做阿 “pai”……」
澳門人散碎的時代回憶,沒有邏輯時序之分,皆成了這次電影的題材。
反觀現代的一條線,主角已身處內地工作,社會中廣東話、普通話混集,教育還是片面從學業成績來定斷成敗,而曾經容得下獨立音樂的場所,亦在拍攝過後不久宣告結業。「社會發展為澳門人帶來富裕生活,同時失去了獨立音樂的空間。」戲中天台夾Band的一幕,青春有餘,但願不會成為絕響。

活化工廈在澳門也非新鮮事。澳門政府近年大力推動文創產業,但音樂就只有具有商機的流行音樂獲得重視,獨立音樂的生存空間一直萎縮。
MP #561_Film_4P
Text: 一樹
Photo: Nick、電影劇照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