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師》|CONTEMPOLION 現代再演繹舞獅文化】
- 1chiki aoba
- Jun 22, 2017
- 3 min read

六月,創意藝文場地 Artistree 遷至太古重啟,舞台設計極盡國際化(亦即西洋風),暖場的第一炮,卻交給饒富中國傳統文化氣息的舞獅表演。洋人總愛中式浮華喜慶?非也。首輪表演《舞・師》以當代思維入題,扭轉大家對舞獅文化的既定印象。本地編舞家楊春江融合多種不同的藝術元素,在透明獅頭下,注入現代舞、現場演奏、跑酷及懸空演出。首次,我們的廣東文化顯得如此後現代。

Contem遇上獅
“Contem”一字,乃舞蹈界對Contemporary dance現代舞的行內簡稱。你或好奇,舞獅和現代舞,一個是民間的節慶傳統,一個是舞台上的破格表演,如何遇上,又如何混合交流?也許我們都對自身文化太熟悉,致令每當提起舞獅,大家都只記得鑼鼓喧天的景象,而忽略「舞」本身,也是舞獅的核心元素。
《舞・師》的藝術總監楊春江,一年前反問:「何謂香港的本土文化?」順藤摸瓜,Contem出身的他找到醒獅這項技藝,隨即展開一場混合當代舞的創作企劃,以現代手法重塑演繹傳統的中國舞獅文化。「在香港談當代,大家的反應都離不開外來的西方思潮和文化,反而鮮有審視真正代表到這片土地的風土人情,同時具備歷史文化深度的種種事物。」楊春江認為,所謂當代文化,其實就是由身處於這個世代的人們來定義。那份意義,源自我們對居住地的理解和感受,亦將由我們自身來創造詮釋。

《舞・師》藝術總監 楊春江
希望觀眾從表演中有何得著?楊春江一言以敝之──歡樂刺激。「我們無需糾結,表演在定義上屬主流還是傳統,因為每個世代都會加入新的構想,各自演繹。」

《舞・師》的華麗服飾,由服裝造型設計師吳里璐一手包辦。這位近年香港電影界享負盛名的大師亦深深被今次的創新詮釋所吸引。

表演大膽融合東西兩地文化,不但編排出耳目一新的舞蹈動作,亦注入鋼琴、鼓樂和概念服飾等等。成品絕非一般舞獅表演,而是以舞獅文化為骨幹的混合媒介舞蹈。

透明之隱喻
當代的舞蹈,固然要有當代的設計。以往獅頭為配合喜慶節日,大多染得色彩艷麗,最重要是「好意頭」。本回破格,改以透明之軀登場。純白的羽毛,在跳樁時偶有脫落,隨塵埃起落,飄揚於鎂光燈之中。此情此景,令人一時連不上印象中的醒獅。「透明的獅頭,寓意透視醒獅文化,揭開箇中的哲學。」楊春江強調,傳統的舞獅表演講求獸形模仿,表演時獅頭都會遮掩舞者身體,今次大膽採用透明獅頭,目的就是讓觀眾直視舞者的形體動作,及那沉澱上千年的人文技藝。
「醒獅,每個年代都有其詮釋。我們這個年代,醒獅又有甚麼特色?」透明獅頭、純白佈置、環形舞台、現代舞、跑酷,這些都是楊春江投入的實驗元素。透過一連串舞台上的跨文化衝擊,引發出舞獅作為表演藝術的精粹。未來還有甚麼新的演繹空間?值得後世細想。

舞獅風水陣?
過去一年,楊春江向著名舞獅者「三姜」拜師學藝,過程中他發現舞獅除了有生猛、熱鬧的意象外,其實亦牽涉到玄學術數之理。「以前人們舞獅,都是為了設風水陣祈福!有的求財,有的求健康,皆反映出一時一地普羅大眾對生活的憧憬和美好盼望。」楊春江熱衷鑽研舞獅背後的哲學,即使不談風水,舞獅本身亦是由不同成功意象構組而成的一段喜悅旅程。

山谷亦舞台
今次表演選址太古Artistree新址,大會挑選楊春江的《舞・師》作為開幕節目,同時亦給予相當的創作自由度。就以舞台為例,《舞・師》一改以往台上台下的傳統舞台格局,將觀眾席安排於舞台兩側,形成山谷之勢。減低觀眾和表演者之間的距離感,同時亦帶出醒獅的起源。「獅子本居於山中,今次故事講述他們隨破曉而甦醒,為求採青而出外覓食耍樂,上映一場弄獅群戲。」
觀眾席上方的山岩佈置同樣採用半透明設計,展現出山勢之高低稜角。而獨特的座位安排,其實亦是專為這次表演而設計,充滿實驗性。「香港需要更多這類具創作彈性的場地,為表演藝術帶來更多可能性。」

ArtisTree
ArtisTree今夏遷移至太古康橋大廈,佔地高達7,000平方呎。開幕月,大會就找來《舞。師》等四個由本地及國際藝術家策動的創意製作,期間限定免費入場,各藝文人士務必留意。
#562 Performance 3PP
TEXT‧一樹 PHOTO‧Franky、受訪者提供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