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REND IS GOOD? #流行關鍵字】

  • Writer: 1chiki aoba
    1chiki aoba
  • Jul 13, 2017
  • 5 min read

「你最近有沒有看到那個 #_______?」

「沒有啊,那是甚麼?」

「你怎麼可能不知道?Let me google that for you. #LMGTFY

類似的對話,相信大家一定不會感到陌生。活在今日的香港,我們早已習慣在手機屏幕上劃過茶餘飯後、乘車通勤的蒼白空檔。每日,我們在搜索欄上輸入一串串關鍵字,用以探查那些模糊曖昧的詞組背後,尚未發掘的新奇領域。一覺醒來,我們又透過外來、陌生的關鍵字,建立與他者間的連結,重新認識這個世界。

流行關鍵字,標誌、概括著一時一地的話題重心。互為表裡,符號本身,亦同時是輿論的全部。話題宛如流川,上瀑終有天下游,永恆只在當下一瞬。議題會過氣,唯流行不滅。春去秋來,追,還是不追?

流行像雨水 在最接近視線水平時 才會被清楚看見 每當人意識到 想伸手觸及時 水點卻早已墜落 無需感到遺憾 抬頭吧 無數雨點正準備降臨

流行:誰來定義?

網上流傳一則有趣問題:「你如何確定你認知的顏色,與其他人看到的一樣?」流行,同樣相對而神秘,每人每日在自己的圈子中接收、分享不同資訊,你又如何確認你眼中的流行事物,對其他人來說同樣重要?

碎片化的自我追尋

過去數年,出現過不少世界性的流行關鍵字,淋冰水、辦公室亂舞、扮假人等集體現象此起彼落,跨地域、跨文化地驅使大眾複製仿傚,交織起我們豐富的動態牆歷史。退潮後,一串串曾經熱搜的關鍵字詞,留給我們甚麼啟示?文化研究學系教授林國偉 (Benny) 認為:「關鍵字引伸出來的行為現象,其實都是一種創作過程,讓我們進一步建立個人化身份。」

Benny 解釋,流行關鍵字或集體行為在互聯網出現之前早已存在,人人都希望藉著經驗分享和表態來塑造個人身份,例如喜好、品味、價值觀、幽默感等獨特性,網絡只是把整個過程濃縮成一組詞語,簡化成一個分享轉載的按鈕。「速食文化下,我們對流行關鍵字的理解都流於表面,往往只看到歌舞、戲劇效果等表徵,爭相仿傚之際,個人化的追尋和創造亦將變得碎片化。」

翻,那看不見的牆

「在一個小房間內,當一個人的聲音太大,就會掩蓋掉其他所有重要卻微細的絮語。」以往由主流媒體主導輿論,今日我們都有自由選擇資訊的權力,卻又不慎落入一個個同溫層,層內的人們說著同樣的流行關鍵字,追逐著相同的價值和潮流,與層外的一切突然產生了認知上的隔閡。「#Je suis Charlie 這組關鍵字流行時,全球媒體都聚焦在巴黎恐襲;同期,非洲尼日利亞遭受極端組織屠殺,為何事件沒有獲得相應的關注?因為相對於法國,非洲國家在朋輩間、生活圈子裡回響不大?」

Benny提醒我們,不要安於被社交媒體餵食。「中國大陸有一道阻隔敏感資訊的高牆,即使在香港,亦有一道無形牆壁,隔絕主流以外聲音,讓我們總是看到萬變不離其中的流行資訊。」流行、娛樂其實無傷大雅,但我們要確保視野遍及主流語境以外,掌握Hot News以外的Big Picture.

「生活上存在很多接收資訊的盲點。以翻牆為喻,就是希望大家看到生活圈中 Absent 的另一面。」

林國偉 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學系 助理教授

過氣.流行 多少曾令你身陷其中?

圖片來源:JOHN MACDOUGALL/AFP/Getty Images

#HarlemShake 2012年7月

Harlem Shake原是一首由美國DJ Baauer創作的歌曲,2012年夏於網上發行。歌曲本身與一般電子舞曲無異,直至有外國網民抽選曲中一段韻律作背景音樂,自製二創的跳舞短片,以趣怪搞鬼的手法重新演繹,隨即掀起一輪模仿熱潮。不論男女老幼,人人都在自己的生活圈內拍攝不同情景下的Harlem Shake短片,辦公室、監獄、學校甚至地下鐵都成為戲仿的舞台。9天內,網上經已衍生超過11,000段模仿影片,熱潮一發不可收拾。

活動原意是藉著「淋冰水」的行為,讓大眾體會ALS漸凍症病人的苦痛,身體力行籌款支持。挑戰本來只限於朋輩間在網路上互相分享,但隨著知名人士的參與,活動出乎意料地熾熱起來。在香港,「淋冰水」的熱潮入侵社會各個階層,新奇、好玩又容易模仿,一時間,大街小巷都遍佈活動留下的水跡。

善舉 / 鬧劇?

冰桶挑戰成功在極短時間內為ALS患者籌集大量捐款,亦因而令ALS(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這種罕見病備受公眾認知。然而,亦有民眾質疑活動爆紅後目標失焦,很多人都只是抱著「趕潮流」的心態去參與,以嘻笑玩樂的形式結束影片,令人感覺活動走向娛樂化。滿城冰桶的打卡熱潮,或許已變質成一場鬧劇。

#MannequinChallenge 2016年10月

Mannequin Challenge(又名假人挑戰)起源於2016年10月,由美國佛羅里達州傑克遜維爾的學生發起。挑戰以影片為骨幹,片中人物將模擬人體模型般紋風不動,攝影師就透過移動鏡頭來營造出「時間停止」般的戲劇效果。這種新穎的拍攝方式在世界各地瘋傳,上至第一夫人米歇爾都曾經戲仿,引來網民的熱烈追捧。

一系列影片在社交媒體上以同一主題標籤,熱潮很快就由美國傳到香港。

#PrayForParis 2015年11月

3年前的巴黎恐襲造成130人死亡後,社交網絡隨即掀起一場集體哀悼活動。高達700百萬網民在IG上以#Prayforparis來表達他們對法國的祝福和支持,成為當時最紅門搜索和使用的關鍵字。短短24小時間,帖文、讚好和留言等包含這組關鍵字的動態總共錄得4,300萬次,全球超過200個國家的網民皆參與其中。 祈禱的100種方法

除#Prayforparis外,當時網絡亦衍生出#Peaceforparis、#Jesuisparis 等不同字詞組合,祈禱方式五花八門。文字以外,#Prayforparis 連帶出一股圖像熱潮,網民將個人照片染上象徵法國國旗的紅白藍色階,以示哀悼。一系列紅白藍圖片在網上廣傳,各大政商界、娛樂圈名人亦曾參與轉色,進一步強化#Prayforparis 的關鍵字效應。

法國藝術家Jean Jullien繪畫的一張結合和平符號與艾菲爾鐵塔輪廓的手繪圖像,成為集體禱告的共同符號。

大家一定記得當時社交網絡突然湧現一式一樣、紅白藍的Profile Picture(甚至有人沿用至今)。

#563 Cover Story TEXT‧一樹 PHOTO‧Nick、Billy、Franky、網上圖片 DESIGN‧MM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