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無邊界:包容不同的器量
- 1chiki aoba
- Aug 29, 2017
- 4 min read

2017年,台灣同性婚姻釋憲,成為亞洲首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地方。 2017年,美國總裁特朗普下令禁止跨性別者從軍,再度逆轉奧巴馬時期的平權進程。 2017年,日本選出首位跨性別市議員細田智也,將性小眾的聲音帶入大和政壇。 同年,世界經歷翻天覆地的巨變,同志、性小眾、平權成為世界的主議程,即使未必被全然理解,也至少確實地被看見。
「一個社會文明的程度,取決於它對待小眾的態度」
設計界近年推崇包容性設計 (Inclusive Design),從容照顧到每一個人的使用體驗,從不排斥異己。 海納百川,有容為大。我們身處的社會,又有包容不同聲音的器量嗎?

尊重,從代名詞開始
Mx、Ze、Hir、Hen、they、TA們......這麼都不是摩斯密碼,而是世界各地近年冒起的中性代名詞,目的是對應雙性人、無性別主義者及其他性別酷兒的個別身份,改變以往第三人稱單數只有he、she男女之分的僵局。
比較常見的,例如有ze、hir和they等等。就著Mr. 和 Mrs.兩種婚姻狀態稱呼,就衍生出Mx.這個中性選項,發音為「mix」 或者 「mux」。英語以外,瑞典於15年就通過正式將中性代名詞「hen」納入《瑞典學院辭典》,詞根源自芬蘭文的第三人稱代名詞hän,同樣沒有男女之別的性別暗示;而鄰近的台灣,近年亦出現以「TA們」來取代有性別含義的他/她,只取其音,跳出性別先決的慣性定義,同時尊重跨性別認同者的身份。
電影《Arrival》中一語道破:「語言決定我們的思考方式和對世界的認知。」社會對於不同人士的關懷和接納並非只能見於政策上,簡單至一個稱呼、一個代名詞,其實更能具體表現出生活上的平等尊重。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代名詞,通通成為性別酷兒群體都能舒服確認自身身份的旗桿,大眾亦能避免不必要的性別指向,以相對安全和包容的方式互相稱呼,意義重於泰山。

傳統其實更開明?
別以為中性代名詞很前衛破格。回溯14世紀,社會就有將they當做性別不明的第三人稱單數s/he(他/她)的做法,莎士比亞等大文豪亦曾這樣行文,做法可見於名作《哈姆雷特》中的一句:「'Tis meet that some more audience than a mother, Since nature makes them partial, should o'erhear.」此外,Mx.一詞有說早見於1980年代,當時許多政府和英國的私營組織都會廣泛使用這個代稱來避免性別定型的問題,不論個人的性別和婚姻狀態。

換個叫法,其實唔難
中性代名詞切實地進駐不同社會的語境,卻有加拿大人擔心此舉會危害「言論自由」,拒絕使用相應的代名詞可能會被以言入罪。普遍的反對意見針對專屬代名詞的數目繁多,難以悉數記起來,窒礙溝通。重新習慣一個代名詞是否真的很難?加拿大就有組織發起 “NBD Campaign”(No Big Deal:沒有甚麼大不了),主張代名詞是對個體差異的直視和認同,我們不應因為善少而不為,自身的一小步,隨時為社會帶來重要的一大進步。
www.nbdcampaign.ca
性別模糊的藝能界
日本演藝界向來以性別模糊的偶像團體掛帥,更不乏跨性別的藝人,例如著名清談節目主持人松子Deluxe。今年初,人氣男星生田斗真在新片《當他們認真編織時》中,挑戰性別認同議題,飾演一個變女性後與男性共組多元家庭的角色,電影引起大眾對性別認同不安的關注。

人生中的修羅場--廁所
曾經看過一篇諷刺漫畫,畫中有一個人躊躇於廁所門外,門上寫著:「入男廁會被暴打;入女廁會惹來尖叫。」我們不是活在古羅馬,但對跨性別者和性別酷兒來說,廁所很可能是生活中最險象環生的修羅場。為此,沒有性別之分的中性廁所應運而生,廁所設計包容不同性別的獨立需要,同樣設有尿斗、蹲廁和無障礙廁所,讓用家各取所需,沒有因為照顧小眾的需要而排斥一般男女用家,故有通用、性別友善廁所之稱。
綜觀全球,中性廁所的應用愈見廣泛。美國已有超過150所大學院校在校園內設立了中性廁所,美國連鎖電影院Alamo Drafthouse Cinema亦計劃將性別友善廁所加入即將開幕的電影院之中。象徵政權核心的白宮在行政樓內設置「中性廁所」,讓政府僱員和訪客根據「自己認同的性別身份」使用廁所。正當中國上海市和台灣都相繼落實中性廁所,香港大學年前就興建了一間性別中立廁所,廁所以3三個牽手的彩虹小人作標記,為性別二元以外人士減少被認為「入錯廁所」而產生的不便。
中性廁所不單關顧到跨性別人群的如廁需求,還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男女廁所配置比例和如廁時間比例不均勻的問題。但仍有不少保守人士認為造成尷尬和多此一舉,資本社會下,針對小眾需要而改變資源分配方式勢必引來阻力。誠然,要改變大眾的性別觀念絕非一朝一夕的事,但從生活中性別分野最激烈的地方開始,也許是將心比己的最佳切入點。
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在15年將學生活動中心的男、女廁合併成一個性別友善廁所,廁所門不再貼上男女圖案,改用便器的圖案,方便使用者識別。
Comentários